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大健康产业链亟待模式变革

2013-10-18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年来,健康管理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全美国有超过1000家健康管理公司,超过1.75亿美国人享受健康管理服务,平均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在享受服务。而社会的医疗费用减低30%,人均寿命延长10岁。
 
  树立大健康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中国而言犹显得迫切。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
 
  资本市场重视医疗保健板块
 
  《中国企业报》:据您了解,目前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规模怎样?
 
  乌丹星:健康产业,在20年前并不存在,但今天,全球健康产业的收益已经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整个汽车产业的收益的一半。从2000年到2010年,健康产业的消费由2000亿增长至1万亿美元,足足有五倍的增长。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我认为,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而且这种趋势已经愈加明显。近年来,资本市场也开始格外重视医疗保健板块,从2011年的医疗保健产业投资二级行业分布来看,医药行业发生的投资案例数达到92起,占比达到59%。是最受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青睐的医疗健康二级行业。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首发上市的企业就有28家,融资金额高达53.33亿美元,平均融资1.9亿美元。2012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11.8万亿美元,中国健康产业70155亿元人民币,其中,药品流通行业11174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8.5%。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大健康产业与以往的健康产业有什么区别?
 
  乌丹星:传统健康产业所包含的范围很小,主要包括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而大健康产业的概念除了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这一块以外,延伸到了养老产业、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康复护理、高端营养品研发制造、高端器械研发制造等新出现的产业分支,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大健康产业链。
 
  同时,大健康产业要实现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传统健康观念有待彻底改变。应注重提高中国国民健康素养,实现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理念上的转变。我们不能继续目前这种“疾病—药物—变异耐药—研发新药—变异耐药”的死循环,要知道,研发一种新药平均要用十几年的时间、花费10亿美元以上的代价,而病毒变异导致耐药的发生可能只需要几分钟。
 
  《中国企业报》:你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健康管理发展的起源?
 
  乌丹星: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美国是付出了很大代价和教训才换来的健康管理发展。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寿命延长,美国社会也出现了慢性病高发、医院拥挤,医疗费用大增等问题,当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加大研发新药、增加医疗设备等手段,但结果并不理想,政府不堪重负、百姓付不起费用。
 
  随后,是美国保险业开创健康管理的先河。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降低投保人患病率、减少理赔,提高效益,专门聘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对客户进行定期健康教育,这种做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患病率下降理赔明显减少,健康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主要客户来自保险公司。逐渐地,政府也接受了这种健康管理模式,向全民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中国大健康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
 
  《中国企业报》:在中国,如果以健康管理的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做哪些改变?
 
  乌丹星:我认为,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要大于急症医疗的需求。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对广大个人、家庭、养老机构进行健康管理。除了健康管理外,康复中心作为产业潜力规模板块,未来也至少存在1—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社区药店作为大健康产业规模增值板块,在2011年就已经达到2030亿元的市场规模,且发展依然保持高速发展。未来应着力构建“健康管理服务+急性医疗服务+护理康复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链式的组合商业模式。在客户管理模式上应该是“客户网络沟通+私人医生+家庭助理+健康顾问”这样全方位覆盖的。
 
  除了传统的医院医生之外,应该有第三方机构作为“多元化社区健康服务链”的组成环节,其中应该包括:药妆店、保健品专卖、健康管理中心、休闲养生会所、康复中心、护理之家、体检中心等。包括医院医疗、康复护理之家、居家护理、健康管理在内的中国大健康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10万亿元。
 
  《中国企业报》:你认为在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乌丹星:我认为,目前中国养老健康产业中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能力,很少具备服务能力,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很低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没有专业培训体系、没有专业管理公司。
 
  例如现在很火的养老地产,目前大部分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依赖性都很强,不是为了迎合政府的面子工程,抑或是以养老为噱头拿地、以养老为噱头忽悠政府。设计之初就忽略了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特殊的心理、特殊的需求,针对老龄人口的硬件服务设施、针对老龄人群精神健康软件的配套等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医疗、护理等老龄人口必需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很多所谓的宜居社区从本质上就是老年地产。对于入住式养老机构的需求调查发现,医疗需求才是大部分需求人群最先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餐饮、设施质量、社区活动,而被各个企业主打的环境问题仅仅被排在最后一位。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