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夏淑琴祭奠当年遇难的亲人。从12月1日至12月20日,部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将陆续参加家祭活动。新华社发 13日举行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气氛庄严肃穆,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其中,有几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关注。他们是谁?有何故事? 幸存者平均年龄超80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也是公祭仪式上的主角之一。包括与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揭幕国家公祭鼎的夏淑琴在内,共有10位幸存者参加了当日的仪式。
14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国家公祭日之后的首个开放日,截至闭馆,纪念馆共接待参观者达10万多人次,为平日数倍。以前我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段历史,也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听过一些故事,但是都没有今天在现场感受到的这么深刻,一位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10万参观者中,有不少南京市民,但大多数是来自外地。现场有一个细节,一群孩子在国家公祭鼎前,朗诵诗歌《南京,我们没有忘记》,之后,敬献白花,集体默哀,这是镇江文化之旅网站自发组
13日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
3月5日11日是世界青光眼周,其中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指出,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全球共有7000万青光眼患者,估计2020年将达到8000万。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全球盲人总数的50%。我国青光眼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是0.68%,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65岁后,可达4%。而且青光眼病人呈现年轻化趋势,而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更是高危人群。 37岁的陈先生在深圳博爱医院眼科检查,我有600度的近视,但前段时间总感觉眼睛发胀,看屏幕很吃力,这
今天是第六个世界青光眼日。昨日,记者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采访获悉,仅该家医院,平均每月至少有20例就诊病患。该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冯军提醒,青光眼唯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尽可能保住视力,避免失明。 青光眼主要分为急性青光眼和慢性青光眼两种。冯军介绍说,急性的青光眼,多见于年纪大的人,患者会发生眼睛胀疼、同侧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严重下降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一般都会及时到医院就诊,因此治疗效果比较好。而慢性青光眼的危害则更为严重。慢性青光眼多见于中青年人,从数量上来说远远多于急性青光
3月4日夜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收治了一名66岁的老人。据家属介绍,老人患小脑萎缩8年,无法与人交流,近些年一直动作迟缓。儿女本以为父亲系脑病所致,并未放在心上。可是,最近老人行走时必须要依靠手扶墙才能辨清方向,而且对光线似乎没有知觉。眼科五病房主任徐丽经过检查后发现,老人的右眼破裂,左眼也患上了严重的青光眼,已经没有光感。 由于老人的右眼破裂,无法查找病因。但从左眼患病的情况上看,徐医生猜测老人至少患病四五年之久。徐医生感到十分惋惜,如果老人不是无法交流,或许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邓子霖)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提醒人们保护眼睛,预防青光眼。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蓝倩倩介绍,近年来,青光眼在发病后致盲率在各种眼病里的排名前三,也是不可逆性致盲因素。青光眼的发病人群中,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很多青少年也不幸加入了这个行列。蓝倩倩建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定期进行眼睛检查,远离青光眼。 危害 长期面对电脑者易患青光眼 你是否有这样的习惯每天上班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晚上睡觉前关灯后,拿出手机玩玩游戏刷下微博
3月21日是第14个世界睡眠日。据悉,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平安出行。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累了就睡觉,认为睡得越久越好,结果起来却发现更累了。睡得久就是睡得好么?相关专家认为,这是老百姓对于睡眠的错误认识,保证睡眠时间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睡眠质量。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等单位发布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超过三成居民睡眠质量不及格,比2013年提高了近十二个百分点,更多人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 提高睡眠质量,首先要改变一些不好的睡眠习惯,包括熬夜后赖床和迫使大脑疲劳入睡等
谣言1:癌症是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 或许在公众的认知里,癌症在今天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不过实际上,癌症可不是一种西方社会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它的历史和人类一样悠久。几千年前,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医生就描述过这种疾病。科学家也曾在一具3000年前的人类遗骨上找到了癌症的迹象。 尽管全球范围内,像癌症这种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疾病,发病率确实在逐年上升,但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依然是年龄。 这是个简单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活到了足以得癌症的年龄,因为我们颇为成功地应付了诸如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这些历
2014 年 8 月,在肿瘤编年史上发表了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肠癌和胃癌发生和死亡。科学家预测,如果英国所有超过 50 岁的人都服用阿司匹林 10 年,20 年后会预防 122000 例死亡。但是他们也警告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出血,在服用前需咨询医生。 阿司匹林获益增加 科学家们研究了 200 多个考察阿司匹林风险收益的试验结果,发现该药物将因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导致的死亡降低了 30-40%。还有一些微弱、不确定的证据表明该药也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但
肥胖和腹型肥胖会给健康蒙上阴影,它们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增高有关。如果想要控制这些风险,除了监测体重以外,留意衣服的尺码或许也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最近发表于英国医学期刊网络期刊(BMJ Open)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裙子的码数变化可以预测中老年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来自伦敦和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者们进行,研究者们记录了受试者在年轻时和更年期时的裙子尺码,并分析了尺码变化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裙子的尺码作为衡量腹部肥胖的一个指标。 研究中共纳入了92834名女性受试者(
2009年,美国癌症的总致死率从1991年的峰值下降了20%,意味着大约有120万人免于死于癌症,在2009年这一年中有152 900人免于死于癌症。这些数字来自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的年度癌症统计报告,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广泛的医学刊物之一。 每一年,美国癌症协会会估计本年度在美国新发生的癌症病例和预计死亡的人数,并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在调查了有关饮食与癌症两者相关性的最新数据后说:如果英国人能够减少相对于每日最大推荐量的盐摄入量,可能会减少七分之一胃癌的发病率。食盐每日最大推荐量是 6g,相对于一平茶匙。但是英国人平均超 43%8.6g/ 天。WCRF 说:英国的摄盐量从 2000 年的平均 9.5g/ 天到 2008 年的 8.6g/ 天,虽然有一个明显下降趋势,但据最近一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摄盐量仍较高。关于摄盐量的数据源于最新的食物标准机构统计,癌症发病率数据来自最新的国家统计办公室(ONS)、威
据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报道,很小生活方式改变即可帮助你抵抗癌症。思考下列数字:10,000,000。这就是全世界每年诊断癌症的病例数。现在思考下列数字:15,000,000。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 2020 年癌症病例数如果我们不能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癌症,癌症病例数将增加 50%。大部分的癌症不会隔夜发生,更不会随意在某个地方发生。癌症进展过程长达数十年,多半可以预测,但只要简单的改变一下日常生活方式即可显著降低发生癌症的风险。下面是预防癌症的 31 条简单方法: 1、野餐一定要食用腌菜。一项芬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肥胖率显著增高。体重指数(BMI)是最常应用的测量超重和肥胖的指标。多数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增高与结肠、胰腺和肾脏等部位癌症发病风险增高有关,但与肺癌发病风险降低相关。而体重指数与前列腺癌和直肠癌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体重指数与其他部位癌症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 如:胆囊癌的发病风险是否与体重指数呈线性正相关;胃癌发病风险是否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肝癌、宫颈癌发病风险是否与体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膀胱癌发病风险是否与体重指数呈线性正相关。近期研究还提示肥胖与卵巢癌发病风险增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