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问沃森”(ask waston)首次在省中医院启用。近10个月来,这位机器人已经为近200名肿瘤患者出具解决方案,效果非常好。
医疗界来了“阿尔法狗”
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程向东说:“今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面对人工智能来势汹涌的发展趋势,浙江省中医院希望构筑一个医疗服务的生态圈,提供给患者数字化和精准个性化医疗,推动多学科参与协同医疗,率先引入IBM Watson for Oncology,并且是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对外提供服务的首家落地医院。”
IBM Watson for Oncology(沃森)是IBM联合MSK(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基于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癌症治疗指南和其在美国100多年癌症临床治疗实践经验,汇聚超过300种医学专业期刊、250本以上的教科书,和超过1500万页临床研究资料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沃森可以在7秒内,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并根据医生输入的病人指标信息,最终提出优选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治疗方案的准确率、科学性目前已经超过MSK医生的平均水平。
沃森不仅具备高速访问知识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大量数据,提取最重要的“决策点”的能力,从而帮助治疗医生确立循证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程向东表示,结合医院10余个MDT团队的智慧,融合认知计算技术,浙江省中医院的沃森机器人已经能为胃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等8种癌症的患者服务,并通过近200例的实践检验,效果非常好!接下来,医院将努力扩展到非霍奇金淋巴癌、膀胱癌、肝癌、食道癌、胰腺癌、肾癌等更多癌种,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沃森解决肿瘤问题有一手
在省中医院,“问沃森”正在成为医院不少医生工作的“关键词”。浙江在线记者在医院名医馆10号诊室看到,乳腺外科顾锡东正在将一位45岁乳腺癌局部晚期患者的治疗史、分期特征、转移位点、危重病情况等逐一输入电脑。他轻触鼠标,点击屏幕右上角的“问沃森”,不出10秒钟,一张详细的西医诊疗方案分析单呈现在屏幕上。
“几个绿色的条目,是沃森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供医生参考的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病患的最佳诊疗方案。”顾锡东告诉记者,橙色、红色部分分别代表谨慎使用和不推荐使用。点开绿色诊疗方案,详细的用药、治疗建议、全文文献参考等逐一呈现。
医生会根据病人个人的经济情况和身体状况,在绿色条目中选择最优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不看病。”顾锡东告诉记者,对于这位乳腺癌局部晚期病人,为了把损伤降到最低,此前医院给出的初步治疗方案是通过化疗将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现在,机器人在经过短短数秒的分析后,给出了和医院相同的治疗方案。“这是一种权威的印证。”顾锡东说,有了机器人的分析,医院将更放心地使用人工评估治疗方案。
缩小中美肿瘤真实水平差距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与美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癌症诊断和治疗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15年美国肿瘤患者5年的生存率高达67%,而中国的5年生存率仅为37%。而且美国的肿瘤患者中,38%比例的患者在早期阶段就被发现;而中国仅10%的患者是在早期阶段被发现的。美国拥有顶尖的医疗资源、肿瘤专家团队,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肿瘤治疗案例。沃森肿瘤就是从这些丰富的经验中应运而生,而沃森肿瘤解决方案的成熟和推广,一下子就拉近了两国肿瘤治疗水平的差距。
从目前中国和美国的临床数据看来,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很多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患者发现疾病后,对本地医院的诊疗水平不太放心,很多都花很大的代价选择去一线城市甚至国外治疗。此次,浙江省中医院引入IBM Watson for Oncology,成立“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和“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MDT)”,相当于把世界顶级的医生加入了医院的会诊中心,针对患者的情况提供可以循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减少重复检查、过度治疗和错误治疗,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准确及时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