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中的青年医生,大部分都与影视剧里的形象大相径庭。他们不是《欢乐颂》里帅气多金的赵医生,下班后泡吧恋爱两不误,也不是《太阳的后裔》中干练迷人的姜暮烟,永远带着精致的妆容和冷艳的笑。他们更像一台永远找不到暂停键的机器,有着最质朴的情感和最柔软的内心。他们可以连续几天几夜抢救病人却抽不出一天时间陪伴家人;他们可以24小时on call随时赶往医院与病魔作战;他们可以在忙碌了一周后放弃休息时间,走进基层开展义诊活动,为基层百姓送上最温暖的医疗服务……
浙大一院医疗科技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就是由这样一群青年医护骨干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他们又一次把私人时间贡献出来,搭乘“名医巴士”“下沉”到德清,为当地百姓的健康“把脉”,也向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分享经验。
短短两天,服务队的行程满满当当。不仅在医院和福利院开展多学科义诊,还在德清县人民医院进行带教式查房,与当地医生就典型性病例和各种疑难病种进行联合会诊讨论和业务交流。浙大一院泌尿外科王逸民主任医师还亲自操刀,为两名患者做了手术。同时,监护室卫建华护士长和急诊科赵雪红护士长就护理岗位开展培训交流,传授经验。
“我们希望能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投身到下沉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中,使服务队成为浙大一院贯彻‘双下沉’的先锋队和试金石。”浙大一院团委书记、医院办公室主任吴李鸣说。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服务队第一次“下沉”到基层提供医疗服务了。据记者了解,浙大一院医疗科技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3年,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服务队迅速壮大,目前已有300多位青年骨干加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近百场。曾举办关爱老年人系列活动、关爱山村儿童系列安全教育活动、“药学服务送下乡”系列送药活动以及义诊服务等。
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服务队前往云南省普洱市、湖州长兴县、丽水景宁县等地开展各类医疗专业化志愿服务共18场,累计服务时间572小时,相比往年都有极大提升,不仅开展了义诊活动,为当地百姓带去一流的医疗体验,还为当地医院带去了医院管理、文化建设、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讲座,对基层医院提升品质方面给予了帮助。

邵浙新是浙大一院党委副书记,也是浙大一院医疗科技志愿服务队的队长。3年来,服务队青年医护的点滴付出他都看在眼里。邵浙新告诉记者,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丽水景宁。当时,服务队在当地医院进行义诊,结束时间是中午11点。可没想到,呼吸内科陈水芳副主任医师的病人络绎不绝,科室门前大排长龙,还有患者不断加号。“陈主任丝毫没有不耐烦,对待每个病人都非常细心,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病情,为病人答疑解惑。这让我很感动。”邵浙新说,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已经是下午1点了,陈水芳匆匆扒了几口饭,又继续下一个行程。
而这已经不是陈水芳第一次“拖时间”了。几乎每次义诊,他都是最后一个结束的。对此,陈水芳表示,自己不过是怀有一颗同理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患者来说,医生越仔细,解释得越清楚,他们得到的心理安慰越大。”
“这支队伍让我骄傲,每一个队员都是实实在在的热血青年。”邵浙新对于服务队的喜爱并不是没有理由,除了陈水芳副主任,服务队还有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在刚刚过去的“浙江大学好医护”的颁奖现场,荣获2016年度浙大好护士的赵雪红护士长也是服务队的一员,赵雪红护士长从事急危重症工作31年,理论和操作水平都是一流,更让人敬佩的是她有一颗奉献的心。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医疗队,零距离护理埃博拉患者;H7N9禽流感肆虐,主动请缨兼任H7N9病房护理管理工作;汶川地震期间,多次带领转运小组赶赴余震不断的灾区,奋斗在一线……
邵浙新表示,服务队将继续以青年医生“双下沉”为要求,通过“医联体”模式,带动基层,提高自身,活跃于探索各种形式的下乡便民服务志愿活动中,为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