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坚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此前《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强调。
中医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现阶段、在未来应该如何去主导?如何去协同呢?

12月18日,2016浙江省中山医院国医论坛召开,中医界大咖们齐聚杭州,以“论道中医,创新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浙江省中山医院也由此迎来了55岁生日。
把“老本行”做出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
“中医要向前发展,但不能封闭自己,应遵循中医中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去巩固优势。”开幕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杨荣臣在致辞中强调。
对于中医院来说,老百姓就是冲着中医药去看病的。只有把“老本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依托于一批强势学科的建设。

针灸和推拿作为省中山医院两大品牌学科,被誉为浙江省针灸推拿界的“黄埔军校”。
两年前,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浙江省中山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方剑乔教授在巴西的一次现场针灸施治被传为美谈——国际医学大会上,一位与会者突发哮喘,方教授及时针灸干预,几分钟后发病者呼吸就平稳下来,引来其他与会者啧啧称奇。
“中医不仅在治未病、治慢性病中有独特的优势,还可以处理急诊。我们要改变把中医比作‘慢郎中’的观念。”浙江省中山医院姚新苗院长补充,在品牌学科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骨伤科、老年病科、心血管科等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的重点学科群,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

此外,中医传承更需建设多层次人才梯队。“大师、大树、大楼,是决定未来发展高度和发展方向的三大最关键要素。大楼是硬件平台,是发展的条件,大树是文化积淀和底蕴,大师则引领我们前进。”
浙江省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马慧娟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大师,希望年轻的医生在现有大师的引领下,怀着共同的价值追求,迅速成长。
以现代文明,助力中医的“创新型传承”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任何一门学科都该与时俱进,如果华佗、张仲景还在世,他们会不会用医疗机器人、开B超单呢?答案是肯定的。
此次国医论坛上,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徐润龙提出了中医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创新型传承、互联网思维、大健康助推。
徐润龙说,中医的创新型继承需要现代文明的助力,但现代文明的成果不等同于西医。

省中山医院肿瘤科与吴阶平基金会合作共建了细胞与分子临床研究中心,就中西医结合肿瘤精准治疗开展了从检测、治疗到副作用控制等全方位、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杀死癌细胞后的副作用往往是西医奈何不了的,最常见的是手足综合征,皮肤肿胀、脱屑,甚至指甲开裂。”对此,肿瘤科主任张卫平带领科室医生,开展中药外敷、熏洗改善症状,并开发中医复方红豆杉等中成药提高免疫力。
西为中用,发挥中医康复治疗的独特优势
很多疾病都面临一个急性期过后的康复,但康复不等于保健,它是疾病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骨伤科,术后第二天就介入康复治疗,恢复要快得多;再比如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过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光靠躺床上不行,必须及早介入康复才能回归家庭、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发挥康复治疗在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这也是省中山医院的发展重点之一。早在2003年,医院便引入康复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如今即将成立康复医学院,意味着康复人才培养及健康管理将跨入新台阶。

论坛上,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陈立典发表了《认知功能康复研究》的演讲,他说,康复治疗在国外发展较早,包括康复理念、康复器材设计与研发等,但却没有针灸、推拿,中医康复就是要把传统的康复和现代康复有机结合起来,“向国外借鉴康复治疗经验,西为中用,并发挥我们自己特有的康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