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1月18日(见习记者 翁含露 通讯员 王雪飞)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马鸣医师比较震惊,因为她在门诊中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们临床营养门诊的调查报告显示,就诊的无基础疾病的小朋友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有18.8%。”按道理说,现在物质水平提高了,不愁吃啊!
“而且今年7~8月份,临床营养门诊就诊的患儿(多为5岁以上的学龄期小朋友)中,急性营养不良的占了33.3%,而且检查了下也没患糖尿病、甲亢等容易引起营养不良的疾病。”3个里面就有1个,虽然这个数据是出自医院临床营养门诊,但也算蛮高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会出现营养不良?你家孩子有没有营养不良?家长怎么判断孩子已营养不良?为此,浙江在线记者采访了浙大儿院马鸣医生一探究竟!
你是否只关心孩子长个子,却忽视了体重?
“妈妈,班里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排在我前面只有2个人诶!”听到这样的话,不少爹妈是比较心急的,个子要是蹿不上去,影响以后找对象……
“如果不是小胖墩或者皮包骨头,很少有父母会注意孩子的体重。恰恰营养不良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体重好几年没增长。”
马鸣医生告诉记者,3岁以下的小朋友,一般儿童保健机构会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画生长曲线图,但3岁以后没有了医疗机构的定期介入,营养不良的问题在忽略中慢慢突出了。
中国2~18岁男童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曲线图
中国2~18岁女童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曲线图
如上图,每条曲线的末端都标有数字,包括+3、+2、+1、0、-1、-2、-3曲线。营养不良的定义是,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儿童体重的3%或在-2曲线以下,或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的3%或在-2曲线以下,或者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
“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曲线走势是不同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定期关注孩子身高、体重,自己也可以画曲线。”马鸣医生建议。
别小看营养不良,
它会影响全身各脏器,造成功能衰退
营养不良很多时候的看不出来的,也难怪家长会忽略,但千万别小看它,营养不良能影响全身各大脏器,慢慢地造成器官功能衰退。我们列举了患营养不良的小朋友可能有的一些小细节:
1.不喜欢吃饭了、胃口不好了、挑食了、稍微吃一点就饱了——可能是消化功能减退;
2.三天两头感冒——可能是抵抗力变差;
3.耐力变差,跑步稍微跑一会儿就气很急——可能是心脏功能衰退;
4.吃油腻的东西不容易消化,经常拉肚子——可能是肝功能异常;
5.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精力不旺盛,看上去比较倦怠——可能是缺乏多种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的缺乏仅仅是营养不良的一小部分,但缺乏多种微量元素,又会反过来加重营养不良。”马鸣医生说,营养不良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往往到了皮包骨头的时候,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当然也有一些小朋友患营养不良,脏器功能还没发现明显改变。最近马鸣医生就接诊了一名11岁的小姑娘,来的时候身高152公分,体重才55斤。
“我们家女儿什么都不要吃,人瘦胃口也很小,总是动不动感冒。”她妈妈说,孩子以前成绩还蛮好的,现在上课听不牢了,上着上着就睡着,但暂时没发现消化、心脏方面的问题。当时马鸣医生给孩子做了评估,结果是重度营养不良,妈妈差点崩溃。
“我们之后又做了膳食评估,发现这个小姑娘每天摄入量很少,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只有正常摄入量的38%。”比如正常11岁的孩子每天要摄入1800克左右,她1200克都不到,还缺铁、缺锌、缺钙……
一问才知道,爸爸妈妈觉得女儿太瘦,就很想给孩子补补,每天让她吃肉、鸡蛋等肉食,加一些色拉油,米饭很少,基本没有蔬菜。这样一来,孩子肚子难受、不消化,胃口更差了。
餐桌上毫无胃口,看到零食“两眼放光”
为什么营养不良的孩子那么多,有个很重要的原因——爱吃零食。“饭不要吃,菜不要吃,饼干、巧克力、糖果都要吃”,不少有娃的家庭为此伤透了脑筋。
其实不少成年人也爱吃零食,但到底哪些零食可以经常吃?哪些不健康,尽量不要吃?零食“红绿灯”来了:
“相对来说,多选择绿灯级别的零食,少吃油炸、过甜、过咸的零食,少喝含糖饮料,少吃街头食品,学会阅读营养标签。”马鸣医生还建议家长,吃零食尽量在距离正餐至少1.5~2小时,每天吃零食次数不超过3次,而且不要让孩子在睡前、玩耍时、看电视或上网时吃零食。
“零食,顾名思义是正餐以外用于补充孩子热量的食物,肯定无法取代正餐,因为它们不能满足小朋友对营养素的需求。”此外,零食因为含有添加剂,往往颜色比较好看讨小朋友喜欢,但往往口感比较好的,都是高糖、高脂、低蛋白的,味道重的同时钠含量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