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个月前生活都难以自理,郑大爷才在儿子的陪同下就医,确诊为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为长期没有规范治疗,大爷还出现了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
“一直以为是咽喉炎,还吃了那么多消炎药。”在得知病情后,郑大爷懊悔地说道。要知道,像他这样的患者可真不少。
11月16日是第15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呼吸—Breathe In The Knowledge”。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的大型慢阻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国10个省(市)同步开展。

浙江省的现场活动由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承办。活动现场,借助网络技术,我国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王辰院士分别在广东和北京直播现场发言。
最新数据: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10.4%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被誉为“沉默的杀手”,平均每分钟导致2.5人死亡,是世界第四、中国第三大致死原因。实际上,它是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如何健康管理。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9.9%,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约有1人患病。但据王辰院士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已经上升到10.4%。

“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肺癌、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都是慢阻肺常见的合并症。”浙医二院呼吸科李雯主任医师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很多人往往没有认识到慢阻肺的危害,不了解防治办法。
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测试你是否患慢阻肺
慢阻肺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因为慢阻肺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即便是采用了最好的治疗方法,肺功能还是会进行性下降,李雯提醒,当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咨询检查。
“出现气促加重,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变化等,或运动耐力下降、发热或胸部影像学异常时,都有可能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征兆。”
而处于稳定期的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了解病情进展,“不要随意停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治疗有助于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降低死亡风险”。
此外,还没有确诊为慢阻肺的高危人群(35岁及以上人群伴有慢阻肺主要症状、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慢阻肺家族史等情况)也要警惕慢阻肺的到来。比如,走路、上楼梯时容易气喘,或者经常咳嗽、咳痰,都有可能已经患上了慢阻肺。
调查问卷:简单自测是否患有慢阻肺
1.您经常咳嗽吗?
2.您经常咳痰吗?
3.您在爬楼梯、逛街、购物等日常活动时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4.您超过40岁了吗?
5.您现在吸烟或曾经吸烟吗?
注:如果有3个或以上回答为“是”,那就应该去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肺功能检查。
此外,因为早期慢阻肺可能只是咳嗽、咳痰的症状,甚至根本无明显症状,李雯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最好在体检中加入肺功能检查的项目。“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确诊为慢阻肺,做好长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并维持病情稳定的。”
现在天气转冷,“老病号”一定要做好预防尽量别感冒,冬季外出最好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因为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明显低下,一次普通感冒都可能使病情“雪上加霜”,一般普通的感冒就会殃及这些患者的肺部,造成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