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声、光、电刺激很有可能诱发抽动症状 幼童是高发人群
让一颗“聪明大脑”发声的内驱力竟来自面部神经的一次“抽动”。依靠轮椅上内置的强大黑科技,史蒂芬·霍金只需反复抽动面部肌肉,就能够轻松地利用机器与人交流,真正印证了什么才是“一块肌肉的表演艺术”。
但一位17岁的张同学遭遇的“抽动”可就实实在在的困扰了他和家人好多年。很小就随父母出国,成长在国外的他同样拥有一颗聪明的脑袋,已经被一所国际上都数一数二的大学录取。但他从9岁开始却突发抽动症,经常在公开场合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像是面部抽搐、清喉咙、发出怪声、频繁眨眼等等,简直数也数不清楚,让家人很是困扰。
“而且这些症状过了一定的时间会自我缓解,然后新的症状又开始出现。”这些年为了儿子的这个怪毛病,陈阿姨真是没少伤脑筋。
在国外七八年都找不到治疗方法
这次特意回国试了试针灸
孩子9岁那年,陈阿姨带着他回国探亲,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不自然地胡乱眨眼睛。一开始,她还没有放在心上,但时间长了就观察到孩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怪动作,最常见的就是面部抽搐以及突发性的抬头,于是赶紧去各大医院向医生求救。
只是,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陈阿姨从国外专家那里最常得到的回复就是——如果症状不影响生活,根本无需治疗,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痊愈。可惜,专家的话只说对了一半。这几年,张同学虽然小时候的症状已经慢慢消退,却又添了几样新毛病,最典型的就是咬舌、喉咙发出怪声。
浙江省中山医院副院长、针灸科高宏主任中医师见到他的时候,张同学的舌尖、舌翼有很多破损迹象,可以看得出是常年牙齿啃咬造成的。而且这种情况在吃烫的食物时更加严重,由于高温刺激,咬得就更厉害了。
在检查诊断之后,高医生为他拟定了一套详尽的诊疗方案,经过针灸治疗一次后就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三次治疗之后就已经很少抽动了,目前张同学已经治疗了五次,咬舌的症状基本消失了。
“其实,像张同学这样十几岁了还有抽动症的并不多见。”高医生介绍,小儿抽动症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完善一般是会自然消失的,但如果长期无法好转那家长就要小心了,应当及早介入治疗,以防出现后遗症,如永久性的抽搐。
幼童是抽动症高发人群
专家提醒:要警惕手机游戏
说到底,小儿抽动症其实是一种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动作性和发音性两类,一般先从眼肌开始,随后会有全身症状,出现不由自主眨眼、摇头、吐舌头清嗓子、咳嗽等症状,往往伴随污言秽语以及情绪躁郁等,严重的会出现精神障碍以及强迫症等。
现在幼童已经成为抽动症的高发人群,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挤眼、扭嘴等抽动症状,反反复复,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表现,还容易造成心理阴影,导致内向、自卑等。
那么小儿抽动症该如何预防呢?高医生认为,一定要减少手机游戏、电视电脑强烈声、光、电的刺激,现在小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早,高强度的刺激作用很有可能诱发抽动症状。高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患者只有四五岁,只要一玩战斗类电子游戏,一看刺激的动画片就开始抽动,不接触这些刺激症状就缓解。因此,高医生建议要让孩子少玩电子产品,多参加户外活动,这样有助于预防和恢复。
中医认为抽动症之所以发病源于先天性的肾虚、脾虚、肝旺,筋脉失养,肝风内动等造成筋脉拘挛、抽搐。在治疗上,主要是健脾益肾柔肝,安神镇惊,通过在头部、腹部、四肢选穴治疗,如通过针刺头部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安神定惊;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溪健脾益肾;合谷、太冲疏通全身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