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焦点新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聚焦食品产业发展与创新 助力健康中国研究与实施

2017-11-15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右一)为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的庞国芳院士(左五)等个人颁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起“国民营养健康——食品科技界在行动”倡议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开幕式现场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面对国家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和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中国食品科技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有哪些新理念、新研究值得期待?国际食品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在哪里?全球性的“掺假食品”问题有哪些检验检测技术?

共商大计,共谋发展。11月8-9日,来自国内外200余家食品科技院所及百家企业的近2000名代表云集江苏无锡,一同参加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各方群贤紧紧围绕“食品科技助力健康转型”的大会主题深入探讨,献计献策。

□ 米兰

为深化会议主题,本次年会期间,开展了近30项活动,其中设置了十几场专题论坛。本次年会有表彰先进、有集中宣誓、有集体商议、有小组讨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服务百姓健康,助力健康中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过去的五年,是中国食品工业在剧烈变化中坚定成长的五年,是行业在巨大压力下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动能转换、健康转型的五年,也是中国食品科技界大有作为的五年。食品安全、产业创新、环保压力、政策修订、消费者教育等诸多困局,暴露了我们大而不强的矛盾,其破解之道更多的聚焦于食品科技,聚焦于依靠科技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依靠科技实施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令人欣喜的是,全国的食品科技人员在产业增速下滑的五年中依据有底气的功力,坚定地支撑了行业的发展,有力地回应了企业的需求,并在扎实专注的科学研究中,提升了食品科技自身。

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开幕式上,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在致辞中说,科技部始终高度重视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部署安排了多项重大和重点项目,“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先后发布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重要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投入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领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增强我国食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保食品安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食品安全产业链,安全监控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为形成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拓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创新型国家、推进绿色发展以及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论断,明确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食品行业科技发展还是食品学科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如何推动一流的科技创新?如何加快推进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等等,都是我们必须共同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群星璀璨,光耀食科。开幕式上,2017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获奖者在舞台中央迎来阵阵的欢呼声和祝贺掌声,这11名获奖者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叶萌,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和平,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李惠中,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陆啟玉,西藏农牧学院食品科学院副院长罗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江苏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庭明,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魏海金。2017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集体奖颁给了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群体,其成员代表为孙宝国、朱蓓薇、陶文沂、金征宇、江波、王硕、王俊平、李铎、朱加进和郭勇。会上,2017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奖颁给了以支朝晖等14位青年才俊,会上对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也举行了颁奖仪式。

掷地有声,行动在即。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起的“国民营养健康——食品界在行动”倡议,借年会之际举行了宣言仪式。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了“国民营养健康——食品科技界在行动”宣言。孙宝国在宣读宣言时说,人民健康是民主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了有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实现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互动、创新共享的国民营养新格局,食品科技界特此宣言:一、积极履行食品科技工作者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中的责任和义务。二、鼓励食品与营养研究的学科交叉,新兴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三、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探讨,将营养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列入食品科学学术研究的整体规划中。四、立足产业创新,将营养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惠及食品产业,惠及每一位消费者。五、积极推进食品营养健康科普工作,以“科技界的共识”传播科学、准确的营养健康知识。六、积极参与并支持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科技研究工作。

来自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代表也共同发起了“国民营养健康——食品产业界在行动”宣言。食品产业界的代表雀巢大中华区首席市场官江妮妮女士宣读了宣言:一、积极履行企业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的责任和义务。二、将企业营养健康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三、积极创新及革新,致力于提供丰富的食品健康产品及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四、加强与科技界的合作,共同推进食品营养与健康基础研究和理论探讨。五、积极参与并支持食品产业健康科普工作,传播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六、积极参与并支持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科技研究工作。为配合宣言活动还举行了“营养论坛:国民营养健康——食品界在行动”专题研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帷幕已徐徐降落,期待更为精彩的下一届年会,届时能为百姓关注的更多食品安全问题出谋划策,以食品科技为引擎,助力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智能技术引领智慧食安 分论坛:智能化食品检测与加工

聚焦热点,解疑难点。年会中,主办方根据当前食品科技热点、难点及趋势精心设计了专题论坛。智能化食品检测与加工、食品资源与数据库、食品组学、母婴营养组学研究等专题成了年会专题中的亮点,体现出了食品科技的前沿正同时向“安全”与“健康”两个层面推进。在11月8日下午由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承办的“智能化食品检测与加工”分论坛上,来自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张慜深入浅出地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新生事物——食品3D 。并对食品3D打印现状与前景思考作了详细解读。张慜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三个研究实例,第一是重组玉米凝胶的打印,这个研究是利用盐含量可以调节玉米凝胶强度的特性来维持打印物体的三维结构的稳定性的工艺。第二个研究实例是重组土豆泥的打印,这个研究是利用土豆泥为主要的原料添加不同的配料形成胶体,然后研究不同配方条件物料的流变性特性和3D打印性能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研究实例是重组青柠檬的浓缩果汁胶体的打印,利用青柠檬汁特有的甜酸口味和胶质体系,打印出来的产品可以作为艺术冷盘,甜酸口味是人们所需要的,并研究了不同配方条件的物料的流变性和3D打印的特性,来改善它的打印速率和精确成型。关于3D打印食品的前景。张慜认为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是巧克力糖果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好。第二是儿童食品和老年食品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第三是食品表面设计方面,3D打印技术对个性化的食品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第四是营养个性化餐饮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个性化营养餐饮的需求。分论坛上,专家们就食品中抗生素快速检测研究、食品污染残留现代智能化快速检测研究、食品智能化加工装备、智能化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乳制品智能化检测与加工、食品物理加工、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基于组学方法的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比例荧光免疫分析研究、食品农产品品质指标的二维分布无损检测、苹果品质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等作了专题演讲。专家们逐一向与会者畅想了我国智能食品加工的新技术和装备。

食品组学精进安全食品 分论坛 食品组学:现在与未来

前沿科技,助力食安。在本次年会上,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新产品新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等多个技术专题中,近50名科技工作者以更直观的口头报告形式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代表着一年来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11月9日上午,举行了由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食品组学:现在与未来”分论坛。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食品组学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通过先进的组学技术平台和方法学用于食品安全和营养学的前沿研究,以提高我们消费者的福利、健康就足够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在《乳酸菌在人和动物健康中的应用-基于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报告中说,目前开发的益生乳酸菌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畜牧业和农业领域。会上,关于基因组学的新酶挖掘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在功能食品研究中的应用、金属组学在粮油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的应用、基于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精准检测新方法研究等等专题内容向与会者一一作了分享。百姓关注度非常高的“食品掺假”怎么办?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研究员用食品组学作了深入剖析并讲解了各种检测办法。陈颖说,真伪鉴别大家并不陌生,整个对食品质量安全,它的概念也做了一个新的扩充。食品质量安全不仅仅是日常说的质量安全,同时还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风味品质、成分真伪、产地真伪和安全问题等。在真伪方面,这么多年以来大家对它的关注特别高。

当下,人们对食品真伪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食品真伪现在为什么炒得越演越烈?如果说资本有50%的利润他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风险,所以说食品掺假并不是说中国有,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比如新西兰每年大约出产1700~2000吨的麦卢卡蜂蜜,但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以麦卢卡名义出售的蜂蜜高达1万吨以上。泰国稻米年产量为1800~2200万吨,出口800~1200万吨,出口中国的大米占其出口量的2%~3%,约30万吨左右,但市场销售的香米达到100万吨。还有巴西的鸡肉产业掺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奶制品掺假、澳大利亚和南非的牛肉制品掺假、尼日利亚以及席卷东南亚的稻米掺假……

针对食品真伪鉴别做了一些调查,从近20年的40篇的文献中发现,在食品真伪鉴别中主要有6个技术:理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形态学分析技术和感官分析等等。现在更多用的是一个组学技术,所谓的组学技术就是结合上述这些技术,系统地去研究食品的真伪鉴别。组学技术成熟的就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把组学的一些技术用到真伪鉴别中,可能会觉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学基础研究,而是利用组学的一些技术去做食品的真伪鉴别。

陈颖说,基因组学技术用在真伪鉴别中,它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我们真伪的鉴别中,可实现从单物种到多物种,以及从硬性检测到数字PCR的检测。基因组学技术包括实时荧光PCR技术、数字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基因条码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像PCR的技术,主要用于对谷物、植物淀粉、坚果、调味品中的植物源性成分鉴别;对肉制品、乳制品动物源性成分鉴别;对燕窝、银耳、琼脂、猪皮、蛋清等高值食品目标成分及其掺假物鉴别;果汁中果品成分鉴别;荔枝、龙眼、洋槐、油菜、荆条、枣花、枸杞和向日葵等的蜜源鉴别。利用基因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用成功区分橄榄油及其掺假食用油。

基于大数据的食品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纸质组学、蛋白组学等)为引领,辅以无损快速检测(智能仿生识别、可视成像、生物传感等),将是未来食品真伪鉴别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