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司副司长刘文先、规划司信息处副处长沈剑峰等一行人到浙江进行了调研考察,走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江干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了解了“互联网+医疗”给老百姓带来的“健康红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展现基层智慧医疗的缩影
如果说浙大一院和邵逸夫医院是传统公立医院拥抱互联网的典型,那么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的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展现基层智慧医疗便民惠民的一个缩影。
由于人力资源缺乏和医疗设备短缺等原因,社区医疗机构“没病可看”、“门可罗雀”的尴尬长期困扰着基层医生,也间接造成了“看病难”的假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响应国家医改号召,践行互联网医疗的落地。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钱芳告诉浙江在线记者,为了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病人留在社区,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的配置,中心采用了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与邵逸夫医院等区域内大型医疗机构以及患者之间搭建起了沟通协同的桥梁。
利用健康云平台的远程联合门诊功能,患者在服务中心就能够通过远程连线与邵逸夫医院的专家“面对面”。邵逸夫医院的专家可以在社区医生的协同下通过视频查阅患者的资料和状态,根据病症指导社区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也使大医院专家不出办公室就完成了对多家合作医院的业务指导,提升了专家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价值。
肯定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医疗”经验
要求总结完善成国家示范样本
与此同时,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自然是离不开大医院的有力支持。“分级诊疗是一块分量很重的基石,而它的现实价值,却是要打破医院院墙,让医疗资源成为公共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流转。”邵逸夫医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关于“未来医院”建设有自己的设想。
其实早在2015年,邵逸夫医院就在其医联体合作单位之间落地实践了纳里健康云平台,这其中就包括了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国内最早探索并实践“互联网+医疗”的医院之一,邵逸夫医院通过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在其医联体内的整体运作,促使了医疗资源下沉,把普通患者留在社区,换来的是业务松绑和精准医疗,优质医疗资源的科学分配,实用效率的明显提升。同时,专家医生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攻克高精尖医疗难题,更好地为患者谋求福祉。
在未来医院的功能建设中,将着重发展移动远程会诊的应用,提升医生业务协作的便捷性。这是邵逸夫医院把握互联网契机,试水新医改格局的成功经验。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司副司长刘文先表示,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大型公立医院完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各种创新模式,帮助政府共同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树立行业标杆。
此次调研组一行也向邵逸夫医院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要求医院总结目前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取得的经验、形成的特色与亮点,使之标准化、系统化,完善成为国家标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优化流程为手段,以改善就医感受为目标,积极探索智慧医疗的服务创新,形成可细化、可量化、可推广、可复制的服务模式,形成国家示范样本,以点带面,辐射全国,在“互联网+健康医疗”领域起到领头羊、排头兵的引领作用,从服务好5000多万浙江人辐射发展为服务好13亿全国人民,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