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指导中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科学搭配食物,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我国1989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之后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和营养摄入情况,营养素需求和营养理论的知识更新,于1997年和2007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了两次修订。在营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膳食指南得到广泛普及,在引导居民饮食消费、指导食品工业生产、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和健康状况、促进营养标准和营养政策的完善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但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居民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豆类、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高达30.1%,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均较2002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可以说,近10年期间,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及疾病谱总体发生了新的变化。
为保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使其真正切合居民的营养健康需求,帮助居民合理选择食物,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2014年起,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再次启动膳食指南修订工作。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基础上,经过修订专家委员会几十位专家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本着规范、科学、严谨的原则,按照证据收集、科学循证、多重论证的工作程序,同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政策研究者、管理者、食品行业、消费者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系列指导性文件。
据常继乐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是指南的核心部分,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针对孕妇、乳母、0—6个月,7—24月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老年人和素食人群等特定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对其膳食选择提出补充指导。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则指导大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膳食指南。通过食物选择和营养饮食指导,告诉人们如何依据指南安排一日三餐的饮食。根据新的推荐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同时推出两个新的可视化图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以便于平衡膳食知识的理解、学习、操作和传播。
引导饮食消费 指导食品生产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促进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体能与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营养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谈论营养的热情有多高,在今年年初有过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今年2月,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共同发布了新版《美国膳食指南的科学报告》,其中那条“解除每日胆固醇摄入量300毫克的限制、让鸡蛋重归早餐食谱”的建议,在我国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争论热潮,堪称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人们关注营养,但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海量的营养健康信息泥沙俱下,怎么才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人们越来越不知所措。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利用两年半时间完成,是100多名专家学者科学共识和智慧结晶。符合我国国情,科学性强,为全体营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健康传播者提供了很好的科学证据和指导,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为蓝本,结合自己实践,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给广大消费者。科普版膳食指南能够为中国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指引,为中国居民的健康饮食提供建议,能够真正贴近百姓生活,解答百姓疑惑,最终做出有益健康的选择和行为改变。丁钢强说:“我们希望社会各界都能重视平衡膳食和适量运动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宣传,从我做起,自觉养成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素养。”
除了引导居民饮食消费,也要发挥膳食指南对于食物供应者的指导作用。杨月欣说,《中国食物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中提到,食品生产和供应要以营养健康为导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目标与这一国家政策相一致,膳食指南中提到了对油、盐和酒摄入量的控制,鼓励蔬菜、水果、大豆、奶类的摄入,“这些对于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应该是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