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约占谣言总量两成
  近年来,大量食品类谣言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影响着中国食品安全的舆论环境。
  新浪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副总监尹雪赓公布了上半年微博处理食品谣言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微博共处理各类不实信息1290条,其中食品相关的谣言245条,约占总量的两成。典型的食品谣言包括“猪肉钩虫”“西瓜打针”“蒜苔蘸甲醛”“吃樱桃感染H7N9”“吃大盘鸡感染H7N9”。这些谣言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樱桃、西瓜的谣言每年上市期都会出现。
  老谣言“变种”此起彼伏,新谣言“科学含量”增强,为何食品谣言“生生不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分析食品谣言频发的原因有三:一是食品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高;二是食品加工业越来越倚重科技,普通民众对于食品的认知与食品加工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三是互联网的应用,使食品谣言的传播“没有死角”。而民众对于食品问题的焦虑心理,使得民众在接收到食品方面谣言的时候往往“宁可信其有”,先不寻求核实就转发扩散了,也导致食品谣言的传播速度特别快。
  食品谣言的危害和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法律对惩治网络谣言有哪些具体规定?如何更科学地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权益?对此,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宋晓江表示,食品谣言是没有证据支撑、没有事实基础的一种虚假言论。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将分别根据不同情形,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针对如何治理食品谣言,宋晓江建议研究并实施出台关于打击食品谣言犯罪的司法解释,从刑事层面对食品谣言犯罪保持一个高压的态势。
  日益猖獗的食品谣言在造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引起恐慌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相关企业和产品的声誉。康师傅中国区董事长贾先德表示,食品安全谣言大部分源于商业利益的不正当竞争,食品企业与“网络谣言”的斗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持久战。贾先德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看到企业维权过程中遭遇的“立案难”、“举证难”、“调查流程过长”、“谣言制造者主体难以认定”等实操作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快速维权的可操作性。
  在主题为“建立谣言处理机制,形成社会共治格局”的互动环节中,嘉宾们就“为什么食品谣言如此多”“谣言给企业带来不能承受之痛”“是辟谣重要,还是科普是当务之急”“官方的谣言处理机制如何构建”等四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揭秘印度生意最火爆的代孕工厂
虫草中添加“伟哥”?专家称无检验依据
火锅、小龙虾越吃越想吃? 地餐馆调料检
实拍妇科实习全程:女人越漂亮越容易得
英女子得了“睡美人症” 每天清醒两小时
                      
别对疾病的小信号视而不见
美容觉可以改善脸色 打鼾却让你老丑笨
盘点乳房太大对女人带来的健康危害
罂粟壳吃了有什么感觉
英国脱欧,对我国营养保健产业的影响
雾霾下的自救方案(2017版)
萨德对中国保健食品的进出口有何影响
日本核辐射地区生产的食物吃了怎么办
H7N9病毒中话鸡肉 产业安全促发展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信息专报(3.15








